公司资讯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模型 探索血管健康“实验室钥匙”
发布日期:2025-03-18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模型
探索血管健康“实验室钥匙”
在医学研究领域,动物模型是打开疾病奥秘的 “钥匙”。下肢静脉曲张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困扰着全球数亿人。科学家如何通过大鼠模型模拟这一病症?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过程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选择大鼠?

下肢静脉曲张的核心问题在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逆流、静脉压力升高,最终引发血管扩张和迂曲。大鼠因其与人类相似的心血管系统、实验成本低、繁殖周期短等优势,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人类病理机制,大鼠模型可帮助科学家深入研究静脉曲张的成因、发展及治疗方法。
模型建立的关键步骤
1.手术诱导法
科学家通过手术结扎大鼠的股静脉或隐静脉,人为阻断静脉回流,迫使血液逆流。这种方法可快速引发静脉高压,导致血管壁扩张、瓣膜损伤,模拟临床静脉曲张的典型特征。
(比喻:如同水管的阀门被卡住,水流无法正常排出,水管逐渐鼓胀变形。)
2.药物辅助法
通过注射化学物质(如硬化剂)或基因编辑技术,破坏静脉瓣膜结构或干扰血管生成,诱导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这种方法更贴近人类疾病的渐进性发展。
3.长期观察与验证
术后需定期通过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形态变化,同时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如静脉压力、血流速度),确保模型符合临床特征。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
大鼠手术后开始出现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并随时间逐渐加重。
图1A为正常大鼠小腿外侧(0分),为大鼠下肢静脉曲张评分量表C0;
图1B~1D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扩张程度评分分别为1、2、3 分,为大鼠下肢静脉曲张评分量表C1;
图1E~1G 出现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程度评分分别为4、5、6 分,为大鼠下肢静脉曲张评分量表C2;
图1H~1J出现红肿,红肿程度评分分别为7、8、9分,为大鼠下肢静脉曲张评分量表C3。 每张图只评出其中一种典型表现。
图1
01
迈之灵对大鼠下肢静脉曲张的影响
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前大鼠下肢小腿外侧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和红肿表现,并且随时间推移病程加重,到给药第20天时,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和红肿表现加重最明显,静脉曲张评分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迈之灵组与模型组相比,随给药时间增长静脉曲张症状被抑制,给药第7天无显著性差异,到给药第14天和第20天时,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和红肿表现明显减轻,静脉曲张评分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图2、3)

图2

02
大隐静脉病理变化
用40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隐静脉,可见HE染色对照组内皮细胞无明显坏死脱落,平滑肌结构清晰,排列规则;模型组静脉管腔增大,管壁变薄,血管壁厚薄不均,部分内皮细胞脱落缺失,平滑肌细胞结构不清,胞质淡染,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出现大量泡沫细胞,迈之灵组管壁增厚,管腔较模型组变小,内皮细胞脱落不明显,少量散在泡沫细胞;MaMasson 染色对照组可见胶原纤维结构清晰,排列规则,胶原纤维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之间;
模型组可见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胶原纤维聚集,排列倒错,粗细不均,红染的平滑肌、细胞结构丰富,蓝染的胶原纤维比例较对照组减少;迈之灵组较模型组胶原纤维有所增加。 IHC检查显示对照组和迈之灵组IL⁃2呈阴性反应,模型组呈弱阳性,对照组TIMP⁃1呈阴性反应,模型组呈强阳性反应,迈之灵组阳性表现较模型组弱(图4)。

图4
【结语】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模型的建立,为人类攻克这一顽疾提供了重要工具。从实验室到临床,每一步探索都在拉近我们与健康的距离。期待未来医学突破,让更多患者摆脱 “青筋暴起” 的困扰。
END
内容文献来源于:何志勇,李竣,王线,等.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4,32(12);1556-1564.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