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实验动物安乐死及其实施办法

发布日期:2024-08-07

推文开头必放gif

实验动物安乐及其实施办法

       随着医疗科技的飞跃,实验动物在医疗器械评估中不可或缺,其安乐死处理成为保障动物福利与伦理合规的关键。研发者面临挑战:如何科学选择安乐死方式,既尊重生命又便捷高效,且不影响实验精准度。本文深入探讨安乐死实践中的多个议题,并对比分析主流方法的优劣,旨在为医疗器械研发提供伦理与科学的安乐死操作指南。


1.实验动物安乐死实施背景


1.动物实验目的

在科学研究中,特定实验需从动物获取组织或数据,但活体采集不可行或不符伦理。此时,会先对动物进行人道安乐死,再进行后续实验,这体现了科研与动物保护的平衡。

2.实验动物痛苦程度超过预期

动物实验中,难免带来伤害,可控与不可预见并存。过度应激导致生理病理异常,数据失真。实验者须在适当时机,采取恰当手段实施安乐死,旨在最小化动物痛苦,确保实验人道与科学并行。

3.动物实验失败或无法完成

动物实验中遇意外情况,若判定实验失败且结果无望,应迅速采取仁慈终点措施,即终止实验并立即对动物实施安乐死,以尽早解除其痛苦,体现科研伦理与动物福利的尊重。

4.其他不适合继续繁殖或饲养的原因

安乐死非健康动物默认选择,仅当动物因性别、年龄、基因型或已参与其他实验而不宜再用时,方由研究人员决定移除并考虑安乐死,以维护实验严谨性与动物福利。


2. 安乐死的实施时机

若动物死亡为实验预期结果,研究者应详尽记录病理、生理及行为变化作为实验仁慈终点。当动物无法摆脱疼痛或困境,且安乐死不影响实验结果时,应在其濒死、组织自溶或被同伴伤害前,以人道方式实施安乐死。处死动物时,力求减轻其痛苦,选择安乐死方法需考量多种因素,确保过程尽可能温和与尊重。一般而言选择对动物实施安乐死时考虑以下因素:


  • 无法缓解的疼痛:当动物遭受难以通过治疗手段控制的剧烈疼痛时。
  • 恶性健康恶化:表现为肿瘤迅速增大或体内液体异常积聚,如腹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行为上的放弃:持续性的萎靡不振,忽视自我清洁,毛发失去光泽,显示出对生存的放弃。
  • 摄食与排泄异常:食欲和饮水量显著下降,同时尿液和粪便量也减少,表明生理机能受损。
  • 互动中的异常反应:对人类接触产生异常反应,如退缩、跛行、攻击性增强、尖叫、腹部紧张、心跳和呼吸加速,反映其痛苦状态。
  • 显著的体重变化:体重急剧下降(20-25%),或生长期动物体重未增,是健康状况恶化的明显标志。
  • 脱水症状:体内水分严重流失,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
  • 运动能力丧失:四肢功能受损,无法行走,严重影响动物的基本生活能力。
  • 体温调节失衡: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生命状态不稳定的信号。
  • 生命体征异常:脉搏和呼吸频率显著偏离正常范围,是身体严重不适的表现。
  • 特定物种的特有症状:如兔子及大型农场动物的磨牙行为,可能是疼痛或不适的反映。
  • 自残行为:持续性地伤害自己或疼痛部位,表明其正经历着难以忍受的痛苦。
  • 炎症加剧:疼痛部位的炎症反应加剧,表明感染或损伤未得到控制。
  • 恶病质与神经异常:严重贫血、黄疸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如抽搐、颤抖、瘫痪、头部歪斜),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 长期难以缓解的症状:如因实验设计导致的长期腹泻、呕吐、惧光、明显的功能损伤,以及长期窘迫下的异常行为与生理反应,均提示动物正遭受持续的痛苦和不适。


3. 常用安乐死方法

       安乐死方法主要有非吸入性麻醉(如巴比妥类过量)、吸入性麻醉(利用CO₂、CO、N₂或异氟醚等气体替换氧气)及物理法(如颈椎脱位、断头、窒息、冷冻、微波处理)。选择何种方法需细致考量动物种类与实验目标,确保过程既人道又符合科研需求,最大限度地减轻动物痛苦,维护其生命尊严。

屏幕截图 2024-08-07 092548

1. 过量麻醉处死法


安乐死方法广泛应用于多种动物,如啮齿类、兔、犬猫、非人灵长类及家畜等。静脉注射巴比妥类药物因其快速致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成为优选。小动物因静脉注射难,常用腹腔注射,但伴疼痛,故常加局麻药减轻。大动物则先予安定剂镇静,后静注过量巴比妥酸盐,此法有效减少挣扎,提升安乐死过程的人道性。


优势:通过精确控制剂量、浓度及给药方式,该方法能平稳诱导并麻醉动物,极大地减少其不适感,相较于物理手段,失败风险更低,且能维持动物体型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实验分析。


缺点:实施此方法需严格遵守药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及记录规范,流程相对繁琐。此外,其操作速度较物理法慢,且单次处理对象限于单只动物,可能影响实验效率。


2. 二氧化碳吸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啮齿类、猪及家禽,通过二氧化碳处死箱使动物吸入高浓度CO₂。CO₂首先充盈肺泡,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当其在大脑中积累至一定水平时,将引发意识丧失并最终导致死亡,是一种常用的安乐死手段。


优势:该技术安全、经济且操作简便,能同时处理多只动物,通风良好时较药剂更安全。它保留了动物身体的完整性,无组织污染风险,操作者面临的风险也极低。


缺点: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初期动物可能因抬头而延缓死亡过程。此外,对于某些动物如大型牲畜、水生生物及新生啮齿类,其耐受性较高,需较长时间暴露于二氧化碳中方能实现安乐死,操作效率受限。


3. 空气栓塞法


此方法常用于犬、猫、兔及豚鼠,通过向静脉注入空气形成栓塞致死。空气进入静脉后,随心脏搏动与血液混合成泡沫,循环至全身,尤其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造成阻塞和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动物迅速死亡。这是一种有效的安乐死手段。


优点:操作简便。


缺点:会造成动物抽搐、角弓反张,发出痛苦呻吟;只能用于深度麻醉的动物,不能单独使用。


4. 放血处死法


大鼠、小鼠可经眼眶动静脉大量失血致死;家兔则通过颈动脉急性失血。犬先轻麻,注射硫喷妥钠后深度麻醉,再切断股动静脉,以湿纱布清理血凝块并用自来水冲洗保持血流顺畅,约3-5分钟致死。


优点:对脏器无损伤,适用于活杀采集病理切片标本。


缺点:需要受过培训、技术熟练的人员来操作,即便如此动物仍会受到很大的痛苦,仅适用于麻醉状态下的动物;易造成动物脏器贫血,影响脏器称重。


5. 断头处死法


此法适用于小鼠等小动物,先麻醉,再以左手固定,右手用剪刀或断头器迅速断头,致脑脊髓断裂及大出血而死。



优点:适合大鼠脑组织功能、神经研究。


缺点:易引起肺淤血,因此,重点观察肺部病变的实验,不宜采用此法。


6. 颈椎脱臼法


常用于大鼠和小鼠,将小鼠放在实验台上,右手抓住小鼠尾巴,左手按住小鼠头颈部,右手用力向后上方拉尾,感觉小鼠脊柱断开,小鼠瞬间死亡。


优势:此方法通过迅速分离脑干与脊髓,使动物无痛感,同时保持内脏器官完整,便于后续采样分析。


局限:若操作不当,尤其是力度不足,可能导致动物延迟死亡,期间可能经历疼痛,并引发肺、脾、肾等器官的充血与淤血,影响实验结果及动物福利。


四. 脊椎动物禁止使用的处死方法

微信图片_20240807093843

微信图片_20240807093838

五. 死亡判定标准

在安乐死程序中,务必由熟悉目标动物种类死亡体征的专业人员确认其已死亡,以确保无误。严禁将尚存生命体征的动物误置尸体冷藏设备,此举关乎动物伦理与实验严谨性。

死亡的判定标准如下:

呼吸脉搏停止超5分钟,听诊或触诊无心跳;角膜反射消失,瞳孔放大,神经无反应。此外,可通过二次安乐死措施如开胸、放血、颈椎脱位或追加戊巴比妥钠过量注射,来确保动物已死亡。


— END —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

推文结尾大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