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脑缺血再灌注:电击成栓

发布日期:2024-11-01

脑缺血再灌注:电击成栓

一、模型应用

本模型通过电击小动物颈总动脉形成血栓,模拟临床溶栓过程,避免了外源性试剂和开颅手术。与传统线栓法相比,更接近实际情况且侵入性小,但血栓粒度难控制、操作复杂、设备成本高。目前,已针对大鼠和小鼠建立方法,并初步用于临床前药物研发。


 二、器械材料与实验动物

(1) 设备:恒温手术台,吸入麻醉系统YLS-14B 小动物血栓生成仪。


(2) 器械:解剖剪,镊子,微血管夹,显微镊。


(3) 材料:rt-PA10 mg/(4mL·kg),利多卡因凝胶,6-0 缝合线。


(4)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雄性,体重20~ 30 g.


三、造模方法

屏幕截图 2024-11-01 094402

(1) 小鼠常规吸入麻醉。


(2) 颈部备皮,仰卧于恒温手术台上。


(3) 用胶带将四肢伸展固定,垫高颈部。体温通过恒温手术台维持 37 ±0.5°℃。


(4) 常规手术消毒备皮区。


(5) 沿颈中线做一个2cm 皮肤切口,暴露颈总动脉。


(6) 分离结扎颈外动脉近心端。


(7) 将右颈总动脉近心端预置结扎线,以控制颈总动脉血流。


(8) 将颈总动脉钩入血栓生成仪电击夹中,并开启 0.35 mA 电击。


(9) 至血栓仪显示堵塞率达到100%时停止,总时长不超过1min。

屏幕截图 2024-11-01 094503


(10) 使用显微镊从血管外夹碎血栓,并辅助血流推动血栓碎块进入颈内动脉。


(11) 第二次电击重复步骤(8)(9)。此时可见血管内形成长度约 0.5cm 的黑色血栓,边界清晰,颜色均一。用微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避免血栓未经粉碎进入颈内动脉。重复步骤(10)的操作,直至血管壁基本没有血附着,颈内动脉起始部位可观察到一些碎栓块,此时再次用微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让血栓充分黏附在前循环相关血管内。


屏幕截图 2024-11-01 094542

(12)5min后撤去微血管夹,常规缝合皮肤切口。伤口常规消毒


(13)停止吸入麻醉,小鼠自然苏醒,伤口涂布利多卡因凝胶镇痛。


(14)如需进行溶栓操作,在栓塞一段时间后再次麻醉小鼠。尾静脉插管。先静脉推注 rt-PA 总量的10%,在 30 min内输注余下的90%,以体重25g小鼠为例,静脉给药总量为0.1mL。


(15)溶栓后的小鼠自由进食饮水。


四、模型评估

(1)小鼠苏醒1小时后,采用Bederson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

0分:前肢正常伸展;

1分:对侧前肢内收;

2分:对侧前肢抓握力下降;

3分:拉尾时肢体倾斜;

4分:平面上旋转或翻滚;

5分:无自主活动且24小时内死亡。
评分≥2分视为造模成功,2~3分为测试药效的理想分数。


(2)脑血流是造模成功的关键指标,可用激光散斑仪监测。手术侧脑血流降至对侧20%以下即为成功。


(3)取小鼠脑组织进行TTC染色,切片后孵育TTC溶液和多聚甲醛,用mageJ软件计算梗死面积和体积。


屏幕截图 2024-11-01 094637


五、讨论

本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成功率为70%~80%,关键技术要点如下:

(1)血栓形成时,需确保颈总动脉松弛,避免过度拉扯导致血流减慢、血栓不足或栓块过硬粘壁,从而影响造模成功。

屏幕截图 2024-11-01 094722

(2)电击夹应与动脉同向,并稍抬远心端以增血栓量,防血栓直冲颈内动脉。

(3)从远心端逐渐夹碎血栓,观察血流冲击确认粉碎。两次电击,首次短促损内皮助二次成栓,首次血栓少且易碎,均需充分粉碎后入颈内动脉。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

老鼠公众号结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