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肝癌研究常用的造模方法
发布日期:2024-12-30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肝癌研究常用的造模方法
先简单介绍一下肝癌
肝癌死亡率高,是恶性肿瘤之一。
在研究肝癌时,动物模型至关重要,但现有模型均非完美,
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常规造模方法包括利用外源性化学致癌物
(如二乙基亚硝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等)诱导细胞异常生长和增殖,形成肿瘤。
接下来
我们来看下有哪些造模方法
1. 二乙基亚硝胺(DEN)
诱发大鼠肝癌 ⬇
选用体重约250克的封闭群大鼠(性别不限),以普通饲料喂养并自由饮水。通过灌胃给予0.25%二乙基亚硝胺(DEN)水溶液,剂量为0.25至1毫升,或将其稀释10倍后置于饮水瓶中供大鼠自由饮用,每日剂量按体重计算为2至10毫升/千克。尽管DEN诱导肝癌模型的成功与否与剂量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确立统一的剂量标准。此外,该方法在诱导过程中大鼠死亡率较高,因此仍处于探索阶段。
2. DBA诱发大鼠肝癌 ⬇
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 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mg/kg,连续喂养4~6月。
3. 2AAF诱发大鼠肝癌 ⬇
给成年大鼠提供含有0.03% 2-乙酰氨基芴(2AAF)的标准饲料,确保每日每只大鼠摄入2至3毫克的2AAF,持续喂养3到4个月。
4. OAAT诱发小鼠肝癌 ⬇
将含有1% OAAT(每0.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每隔一天涂抹在成年动物两肩胛间的皮肤上,每次使用2至3滴,总共涂抹约100次。采用OAAT涂抹法,通常在7到8周后即可观察到首个肝肿瘤的出现,而在持续7个月以上的涂抹后,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的发生率约为55%。
5. 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 ⬇
在为期6个月的饲养期间,将黄曲霉素以每百万分之一千至一万五千(0.001~0.015ppm)的浓度混入大鼠饲料中。黄曲霉素诱导的肝癌通常不伴随严重的肝实质损害、肝硬化或癌变,并且与小胆管增生无显著关联。在诱癌早期,以变异灶为主的结节较少见,而中晚期则以结节为主,晚期可出现高分化型的肝细胞癌。然而,黄曲霉素造模的周期长,难以精确控制肝癌各阶段的生理病理特征,这不利于对肝癌的深入研究。
6. 二甲胺诱发肝癌模型 ⬇
将二甲胺溶解于食用菜油中制成3%的溶液,然后按照每98克精白碎米加入2毫升此溶液的比例(即每克碎米含二甲胺0.06毫克)来配制饲料。用此饲料喂养体重在150至200克的雄性大白鼠,持续4到6周。之后,停止给药一周,期间以精白碎米作为食物。随后,改用含有0.12%二甲胺的基础饲料继续喂养大白鼠12到13周。通过这样的饲养程序,可以成功诱导出肝癌。
7. 四氟化碳联合不同药物
诱导肝癌 ⬇
四氟化碳和乙醇都能影响肝脏,其中四氟化碳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结节形成、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乙醇代谢则可引发免疫反应,释放损害肝脏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结合使用四氟化碳和DEN,通过皮下交替注射,可在早期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16周后发展为弥漫性肝硬化和肝癌,成功率超过80%。
今天这篇文章就到这里啦
有相关业务需求的可以打电话咨询噢!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