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子宫内膜癌的药物途径
发布日期:2024-10-09
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子宫内膜的药物途径
一、背景
子宫内膜癌(EC)在发达国家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恶化往往源于侵袭性EC组织型的增多,尤其在黑人和西班牙裔女性群体中更为显著。对于高危EC患者,辅助放疗和细胞毒性化疗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存率。然而,对于中危EC患者,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预后改善效果尚不明确。
二、实验结果
1.独立 EC 队列的蛋白质组景观
研究者团队运用10个组学平台,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对138个EC肿瘤及正常样本进行了综合分析,涵盖了蛋白质组、全外显子组、甲基化、RNA等多个层面,共定量了上万种蛋白质和修饰位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成功区分了肿瘤与正常样本,未发现批次效应。在两组队列间,整体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特征显著重叠,并量化了更多乙酰化位点。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包括PTEN、ARID1A等,与先前队列相似。肿瘤被分为4个基因组亚型,基于拷贝数变异分析发现了显著的位点扩增和缺失,包括已知的肿瘤驱动因子。通过对CNV驱动基因排序和筛选,确定了潜在的驱动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通路。与正常组织相比,鉴定出大量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且两种癌症/睾丸抗原在两个队列中均上调。体细胞驱动突变对蛋白质组的效应在不同队列中相似。此外,circRNA与宿主基因及miRN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总之,两项EC队列研究在多组学水平上展现出高度一致性。
(独立 EC 队列的蛋白质组图谱)
2. PIK3R1的插入缺失是AKT抑制反应的潜在标志物
PI3K-AKT通路在子宫内膜样肿瘤中常发生异常,主要涉及PTEN、PIK3CA和PIK3R1基因的突变。PTEN突变在约80%的肿瘤中出现,常与PIK3CA或PIK3R1(后者在EC中更常见)互斥突变共存。PIK3R1的突变多集中在P85/iSH2结构域,影响其与PIK3C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PIK3R1的不同突变对mRNA和蛋白质水平有不同影响,其中插入突变虽不降低蛋白水平,却与较差生存期相关,推测其可能破坏PIK3R1对AKT磷酸化的抑制作用。通过多个队列和实验验证,确认PIK3R1插入突变导致AKT-T308和AKT-S473磷酸化水平升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具有PTEN突变和PIK3R1插入缺失的EC细胞系对AKT抑制剂更敏感。因此,PIK3R1插入缺失可能成为预测AKT抑制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PIK3R1框内插入缺失显示激活 AKT 磷酸位点的诱导)
3. 选择性反应监测(SRM)分析准确预测抗原呈递机制(APM)状态
细胞抗原加工机器(APM)的有效性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反应至关重要,且与肿瘤突变负荷(TMB)无关。TMB高且APM高效的肿瘤通过激活CD8+ T细胞呈现免疫活跃状态。JAK1突变多见于TMB高的肿瘤。目前缺乏确定APM状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且既往的APM评分方法不适合诊断。为此,研究者选取了一组包含JAK-STAT、APM及其他免疫相关蛋白的靶向蛋白质组进行检测。在两组队列中,该检测显示了良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高丰度蛋白质中。该检测验证了TMB高但APM低效组中APM蛋白的下调,并基于肽测量数据构建了预测APM状态的机器学习模型,仅两种肽即可实现高AUC值。
(用于抗原呈递机制 (APM) 状态的选择性反应监测 (SRM) 测定)
4. MYC 活性是二甲双胍治疗的目标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是子宫内膜癌(EC)的风险因素,而二甲双胍能改善T2D伴EC患者的生存率,但其机制不明。研究结合临床表型与多组学数据,发现二甲双胍治疗显著降低患者肿瘤中的MYC活性,且MYC高表达的细胞系对二甲双胍更敏感。高MYC活性还与EC的某些亚型中较差的总生存期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的T2D患者肿瘤MYC活性降低,且非糖尿病患者中MYC活性与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似或更高,同时MYC活性与BMI负相关。因此,高MYC活性可能是识别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受益的EC患者(包括非糖尿病和非肥胖者)的生物标志物。
(二甲双胍可能针对 EC 中的 MYC)
5.CTNNB1热点突变(hotpot mutations)抑制 DKK 诱导的降解
CTNNB1基因第3外显子的热点突变在CNV-L肿瘤中富集,是潜在致癌驱动基因。这些突变上调Wnt-β-catenin信号并下调免疫通路,同时阻止β-catenin的磷酸化依赖性降解。在CTNNB1热点突变的肿瘤中,细胞增殖和转运蛋白活性增加,免疫评分降低。基于蛋白质组数据的回归模型可准确预测热点突变状态,且热点突变肿瘤中蛋白水平和MYC活性升高。因此,CTNNB1热点突变可能使Wnt-FZD拮抗剂失效,而蛋白质检测可用于识别突变状态。
(CTNNB1热点突变阻断DKK诱导的降解)
6. 使用组织病理学切片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亚型和突变状态
他们建立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EC的分子、组织学亚型和常见突变,并在独立队列中验证其准确性,能区分CNV-H与非CNV-H样本。CNV增加与不良预后、免疫逃避及免疫治疗反应降低相关。所有EC亚型中均有染色体特异性改变模式,其中染色体1q增益最常见,且伴随免疫评分降低。糖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染色体1q增益肿瘤中PIGR等糖基化蛋白上调。PARP1拷贝数、表达及修饰水平在1q增益和PARP1扩增肿瘤中增加。PARP1扩增的EC细胞系对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敏感,提示PARP1表达或为EC的进化优势及PARP-i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深度学习模型成功对分子特征进行分类)
7.多组学聚类揭示了富含CTNNB1热点突变的 CNV-L 亚组和 1q 增益MSI-H 亚组
多组学聚类揭示了CTNNB1热点突变的CNV-L亚组和染色体1q增益的MSI-H亚组等特征。CNV-H肿瘤主要富集于具有增殖特征的TP53突变聚类中。其他聚类则显示了不同的通路特征,如CNV-L亚型的免疫通路下调和转运蛋白活性上调,以及MSI-H和TMB-H亚型的细胞周期、代谢和DNA损伤通路增强。糖肽水平聚类将肿瘤分为四种亚型,与特定聚糖和染色体变异相关。PI3K-AKT通路分析显示肿瘤中多激酶糖肽表达上调,而EGFR糖基化可能发生改变,影响其功能。
(多组学和糖蛋白组 NMF 聚类将样品分成 4 个聚类)
三、结论
本研究利用10个组学平台分析了138个子宫内膜癌(EC)肿瘤和20个正常组织样本,发现肽定量可预测免疫治疗反应,二甲双胍或可治疗MYC活性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PIK3R1变异影响AKT抑制剂敏感性,CTNNB1突变可能导致Wnt-FZD拮抗剂失效,深度学习模型能准确预测EC亚型和突变。研究确定了潜在的治疗和诊断标志物,有助于患者分层和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