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四)—— 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发布日期:2024-07-09

推文开头必放gif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四)—— 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一、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实验鼠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是通过损毁实验鼠(如SD大鼠)的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减退和紊乱,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的一种模型。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和稳定性高的特点。通过注射谷氨酸单钠(MSG)损毁弓状核神经细胞,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显著的骨量减少和骨结构退变,是研究骨质疏松病理机制的重要工具。


二、造模步骤

1、实验准备

  • 动物选择:选用新生SD大鼠,体重在5.5~6.5g之间,确保动物健康无疾病。

  • 分组: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处理组(如模型组和MSG毒性对照组),每组大鼠数量需根据实验设计确定。

  • 环境准备:确保饲养环境干净、整洁,符合实验动物饲养标准。


2、造模步骤

(1)注射处理:


模型组:于出生后第1、3、5、7、9天,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MSG)溶液,剂量为4g/kg体重。


对照组:同期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MSG毒性对照组(如设置):在特定时间点(如70天龄)注射MSG,以评估MSG的毒性作用。


(2)饲养观察:


注射后,定期观察大鼠的生长状态、行为表现及死亡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3)取材与分析:


  • 根据实验设计,在设定的取材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称重和麻醉处理。


  • 取脑作下丘脑弓状核(ARC)冠状面切片,进行HE染色或其他组织形态学检测,观察弓状核神经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 取右侧胫骨进行常规脱钙、石蜡包埋和切片,进行胶原特殊染色等处理,观察骨小梁的结构变化,包括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分离度等指标。


  • 使用图像分析仪对ARC和骨组织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获取量化数据。


三、脑源性骨质疏松优缺点

优点:

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好:

  • 通过标准化的注射处理(如使用10%谷氨酸单钠溶液在特定时间点注射),可以确保模型的可重复性。

  • 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通常表现出一致的骨质疏松症状,使得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造模时间短: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脑源性骨质疏松模型通过注射MSG即可在短时间内(如数周内)诱发骨质疏松,提高了实验效率。


适用于特定研究:

该模型特别适用于研究脑部功能缺陷(如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损毁)诱发的骨质类结构改变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关的药物疗效。


实验条件可控:

通过调整MSG的注射剂量和频率,可以精确控制模型动物的骨质疏松程度,从而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缺点:

手术或注射创伤:

虽然MSG注射相对于手术创伤较小,但多次注射仍可能对实验鼠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这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MSG毒性作用:

MSG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高剂量或长期注射可能会对实验鼠造成其他非特异性损伤,影响对骨质疏松症状的观察和分析。


模型适用范围有限:

由于该模型主要基于脑部功能缺陷来诱发骨质疏松,因此其适用范围相对有限。它可能不适用于研究其他类型骨质疏松(如年龄相关性骨质疏松、药物性骨质疏松等)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四、实验举例

  1. 实验动物分组与实验安排
    实验动物分组及实验安排:
    新生 SD 大鼠(体重5.5~6.5 g)
    166只(雌 100 只,雄 66 只)
    分成 10 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对照(NS)组和模型(MSG)组。实验动物分组及实验安排见表1。
    屏幕截图 2024-07-09 142113
  2. 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对比了模型组(生后多次注射MS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及MSG毒性对照组(70天时注射MSG)大鼠的脑组织变化。各组大鼠饲养条件相同,自由摄食特定饲料并饮水。实验期间,通过灌注固定及石蜡包埋切片技术,重点观察了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区域的神经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该区域神经细胞数显著变化,提示MSG对该区域神经细胞有影响,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3.结果

MSG 对 ARC 神经细胞的毒性损毁作用:与NS 组比较,模型组 ARC神经细胞明显减少,而MSG毒性对照组 ARC 神经细胞无明显改变。从表2可见,MSG 组大鼠 ARC 神经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而 MSG 毒性对照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屏幕截图 2024-07-09 142331

屏幕截图 2024-07-09 142346


五、讨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利用MSG(谷氨酸单钠)构建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可靠性,特别是其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精确测量骨组织形态学参数,如骨小梁面积、数量、厚度及分离度,本研究确认了MSG组大鼠骨量显著减少,骨结构明显退变,成功模拟了骨质疏松的病理特征。进一步实验显示,该造模方法在不同时间、由不同人员操作均能有效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且模型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未出现逆转,验证了其高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同时,通过对比MSG毒性对照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排除了MSG对骨组织的直接毒性作用,揭示了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细胞的损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为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也为未来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刘锡仪.大鼠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3):143-147.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

15001394959

15555144551

17666664644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

推文结尾大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