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科研路上的得力助手:脑肿瘤动物模型科普解读
发布日期:2024-06-07
脑肿瘤动物模型
在众多肿瘤疾病中,脑肿瘤(brain tumor)无疑占据着尤为严峻的地位,其危害性极大且治疗难度极高。脑肿瘤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脑瘤(primary brain tumor)主要包括胶质细胞瘤(glioma)和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它们分别起源于胶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或是小脑的外层颗粒细胞层。
胶质细胞瘤在成年患者中尤为常见,主要发生在小脑幕上的脑实质区域。而成神经管细胞瘤则更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发生在小脑幕下的小脑部位。
许多脑肿瘤的遗传学改变,多涉及那些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的关键蛋白的编码基因。为了深入探究脑肿瘤的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并检验各种潜在的治疗方法,科研人员广泛采用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工具。由于原发性脑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诱导动物产生脑肿瘤,从而为脑肿瘤的有效防治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
1. 化学诱导模型
造模机制
化学致癌物是通过不同方式注入动物体内,根据注射部位、剂量大小、动物的年龄、品系以及生理状态(如怀孕或营养不良)等因素,会诱发不同发生率、类型和部位的肿瘤。所谓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在机体内引发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变,进而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这些具有致癌效应的化学物质被称为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作用通常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与致癌物接触才会逐渐显现其影响。这些物质并不会立即对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才能逐步发展成为肿瘤。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可能存在的化学致癌物,以减少罹患肿瘤的风险。
模型特点
该动物模型显著的特点在于,通过致癌物质(如ENU)诱发的脑肿瘤在多个关键因素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体来说,这些差异体现在脑肿瘤的发生部位、类型、诱导所需时间、恶性程度以及所注射的致癌物质剂量等方面。
以BDIX小鼠为例,当在幼鼠(1日龄)与老龄鼠中分别接种相同剂量的ENU时,发现幼鼠的神经瘤发生率相对较高,这表明幼鼠对于致癌物质的敏感性较成年鼠更高。进一步地,当对BDIX小鼠接种不同浓度的ENU时,结果显示,在较低浓度(20~80mg/kg)下,中枢系统肿瘤的产生量较少或几乎没有;然而,当接种浓度提升至70和80mg/kg时,中枢系统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到20%。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接种剂量进一步增加至140mg/kg和200mg/kg时,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生率分别跃升至45%和60%。这一发现清晰地表明了肿瘤的诱发率与致癌物质的接种剂量之间存在着直接且显著的相关性。
模型评估和应用
胎盘注射ENU等亚硝胺类致癌物质的方法在神经源性肿瘤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包括一次操作即可成功诱导、实验动物鼠龄相近、以及能够产生多样化的肿瘤类型。这种方法为神经源性肿瘤的研究、接种移植实验以及克隆分析等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实验材料来源。
2. 病毒诱导模型
造模机制
Vazquez-Lopeze首ci揭示了病毒具有诱导肿瘤的能力,但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有全面的理解。目前,对于病毒诱导肿瘤的机制存在两种主要假说。首先,病毒本身具备复制和遗传功能,当它们感染细胞时,可能会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可能引发细胞的癌变过程。其次,一些病毒自身携带有致癌基因,这些基因能够编码特定的蛋白,这些蛋白进而促使宿主细胞发生癌变。
在脑肿瘤的研究中,当前已经有两类病毒被用于模拟或诱导脑肿瘤的发生:DNA病毒,如腺病毒,以及RNA病毒,如Rous肉瘤病毒。这些病毒为研究脑肿瘤的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模型特点
肿瘤类型的诱导受到接种部位和动物年龄的双重影响。具体而言,当接种部位位于大脑凸面或小脑蚓部时,更容易诱发肉瘤的形成;而若接种于室管膜下,则胶质瘤的发生率较高。此外,与成年动物相比,新生动物对肿瘤诱导的敏感性更高。
模型评估和应用
基于现有的病毒诱导脑肿瘤模型研究,近交系动物因其遗传背景的高度一致性,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这类模型不仅为我们探索脑肿瘤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也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平台。脑肿瘤模型可以在同种动物中稳定地连续传代,并通过克隆技术进一步确保其生物特性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同病毒诱导的脑肿瘤在致瘤周期和肿瘤性质上存在差异,使得研究结果的解读变得复杂。此外,病毒本身不易保存,且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利用这类模型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点和局限性,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移植模型
造模机制
脑肿瘤的研究中,通过细胞或组织移植到受体动物体内,可以构建出多种脑肿瘤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同种移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首先利用化学致癌物或病毒诱导的脑肿瘤,或是自然发生的脑肿瘤进行细胞培养。随后,将这些培养的肿瘤细胞移植到同品系或同遗传背景的受体动物体内。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原始肿瘤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2. 异种移植模型:对于异种移植模型,则是将另一种品系或物种的脑肿瘤细胞或组织移植到受体动物体内。这些受体动物通常具有免疫力缺陷或在某些免疫特权部位(如脑部、眼房前区、面颊部)接受移植,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异种移植模型为研究不同物种间肿瘤的生物学差异和转移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移植性动物模型在肿瘤研究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胶质瘤等脑肿瘤的研究中。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的生长、转移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新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模型特点
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地鼠颊囊、家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直到1968年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NOG小鼠等等。
模型评估和应用
动物脑肿瘤移植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移植瘤株的存活率高、易于建立及保存,并且这些模型能够较好地保留人脑肿瘤的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特性。因此,这些模型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研究脑肿瘤的外科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工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模型在模拟人脑肿瘤的生长和反应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们对于深入理解人脑肿瘤的遗传机制帮助有限。此外,由于裸鼠模型中的肿瘤细胞通常是通过筛选和人工培养得到的细胞系,这些细胞系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人脑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模型在模拟真实人脑肿瘤行为方面的能力。
4.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
转基因脑肿瘤模型是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杰出应用,它涉及将特定的外源脑肿瘤基因导入宿主的染色体上,确保这些基因在宿主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从而构建出一类特定的脑肿瘤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已成为研究肿瘤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的重要工具。
在构建转基因脑肿瘤模型时,主要遵循两个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导入一段致癌基因,使其在具有相应启动子的特定细胞中表达。虽然这一单一基因可能不足以直接促使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但它能与其他潜在的基因变化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通过基因敲除技术,使某些具有抑癌作用的特定基因表达缺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当这些基因被敲除后,肿瘤发生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转基因动物模型产生的脑肿瘤类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特定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及其发生的细胞类型。例如,激huo控制胶质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某些生长因子,可能导致胶质瘤的发生;而激huo小脑颗粒细胞前体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则可能诱发髓母细胞瘤。此外,即使产生的肿瘤类型相同,由于控制其生长的基因不同,其恶性程度也可能有所差异。这些模型为研究脑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平台。
模型特点
转基因动物模型具有分子机制明确、建立系统稳定、重复性好等优点,缺点是制作难度比较大,而靶向转基因小鼠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需结合两种方法使用。
模型评估和应用
转基因脑肿瘤模型和基因敲除脑肿瘤模型建立在离体和在体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操作,由动物整体水平产生效应,因此能使人们更加完整地去探讨脑肿瘤的遗传发病机制、脑肿瘤细胞与机体之间的免疫学关系以及脑肿瘤的发展、演变和凋亡。
--END--
更多服务咨询请致电:15001394959或15555144551
导科医药竭诚为您服务~